【浙江日报1月14日讯】不出所料,无论是在代表、委员报到处,还是驻地宾馆房间,今天记者听到最多的词语是“五水共治”。
浙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自从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以来,这4个字已成为浙江转型升级的最强音。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们,带来了群众对“五水共治”的殷殷期盼。
一盼:治水,先治污
治水先治污,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特别是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牛奶河’、‘红河’、‘黑河’……河水什么颜色都有,老百姓看了闹心,怎么能不治?” 省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潘长旺说,同时也要注意,看得见的污染必须要治好,看不见的污染也要重视。一些“隐形”污染虽然看不见、闻不着,甚至需要仪器才能检测出来,却像潜伏在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等到发现污染再治理时,为时已晚。
关于“隐形”污染,来自杭州的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件事:2013年底以来,很多市民一直被自来水异味所困扰。各项指标检测正常的自来水,为何甩不掉这股异味?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饮用水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容不得半点懈怠。”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朱钟毅说,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政府责无旁贷。他建议将行政辖区水环境质量变化状况,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各种超排、偷排行为,要重拳出击、坚决查处;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凡是涉及水环境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盼:“大水”要治, “小水”也要管
“现在的水,不治不行啊!”省人大代表、衢州市衢江区第四小学校长马建红说起“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拍手称快,连称“及时雨”。
去年,马建红代表参加了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履职主题活动,并与学校的科学课程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一起,到衢江区3个镇考察溪水;还花了3个多月时间,实地调研了信安湖、乌溪江、衢江等大河小溪。
“现在,一些大江大河的整治得到了充分重视,可是很多小河小溪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治水,要抓大,也不能放小。”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村里的小溪中,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覆盖了狭窄的水道,很是触目惊心。马建红代表希望,各地治水能够“大小”统筹兼顾,而不是偏废一方。
三盼:盯住“眼前”, 更放眼“长远”
治水,须从眼下做起,但绝非一日之功。如何做好“眼前”和“长远”两篇文章,这考验执政智慧,也考问执政理念。
“要防止个别领导干部在‘混水中捞政绩’”,潘长旺委员说,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态修复是一项长远工程,如果有的地方放言半年几个月就“见效”,必须要警惕。
“如今很多镇村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之后如何维护成了一道难题,因为后续资金不够。”马建红代表说,政府部门不能认为污水处理厂建好就大功告成,甚至撒手不管,建好更要用好,才是长远之计。
代表委员热议——
治水攻坚战,该怎么打
【代表委员名片】
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委书记 陈锦标
省人大代表、平湖市市长 朱林森
省人大代表、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王慧中
省人大代表、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村委会副主任 孙 阳
省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陈建荣
省政协委员、杭州市弘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兰 兰
省政协委员、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叶碎高
省政协委员、岱山县农林水利围垦局农机站站长 唐健宏
省政协委员、云和县文化馆馆长 蓝友梅
一条河流的命运,就是一个城市的命运。
自2013年起,山河秀美的水乡浙江,吹响新一轮全面治水的号角。前不久闭幕的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眼下,这场跟百姓密切相关的治水之战到底应该怎么打?如何让家乡的“母亲河”更清更美,实现全省人民的美好生态梦?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治污水,不等不靠
优良的水环境,不但要靠保护,还要靠治理。
“我们不能坐等水质自然恢复,主动出击才是治理水污染的有效办法。”王慧中代表直言不讳,应尽快把“抓污染源头”摆上政府工作日程。从工业生产来说,就是督促企业改进排污设备,在排出厂前完成污水处理;对于已经存在的黑河、臭河、垃圾河,要从治污技术抓起,用科技力量促使水质达标。当然,更要广泛发动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引导广大浙商积极投身“五水共治”,开创全民参与、新型治污的新局面。
朱林森代表深有感触地说,治水首先要发扬“四敢一不怕”精神,必须要自己治、马上治、标本治、长期治,思想认识上要树立“治水就是一场持久战,只能胜不许败”,作风上要练就“啃硬骨头的精神,只能进不能退”,绝不“等要靠”,要摆脱单靠政府投入的旧有模式,多途径推进治水工程。
作为水利人,叶碎高委员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感到责任重大。他建议,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政府通过媒体把道理讲清楚,请喝上清洁水的居民和其他用水户,为每吨水多出几分钱,用于库区公共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让保护水的库区居民和喝好水的居民一起过上好日子。”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委员,唐健宏经常走访农村一线,目睹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庄整治过程中,通过污水管网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污水处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也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他说,如果污水治理不好,河道修缮得再好也毫无用处。只有把治污水这个源头抓牢,才能防止“边治边污”的情况出现。
保供水,期待铁腕
治水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江山地处钱江源头,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江山责无旁贷!”在陈锦标代表看来,保护水源地,深化水污染整治无疑是一件紧迫的事。
他认为,必须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全天候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的绝对安全。同时,树立“污在水中、源在岸上”的理念,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
“把治污水比作‘大拇指’,形象地指出了治污水的重要性。”陈建荣委员说,前段时间,杭州多个区域发现自来水有异味,有关部门正在追查导致异味的源头。“保供水必须和治污水结合起来。”他说,在治污水方面,我省已经出台很多措施,如设立“河长制”等,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陈建荣委员认为,政府有义务加大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也要建章立制,加大处罚力度,让偷排者不能违法,也不敢违法。
王慧中代表建议,加紧完善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定时定点监控供水站水质状况,随时在各区域设置取样监测点,及时掌握水质信息,确保饮用水安全。
“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我省提出‘五水共治’,更让我们对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蓝友梅委员说,“要让‘五水共治’取得实效,政府需要一点狠劲。”
两只手,缺一不可
政府调控、政策引导是治水的一手,全民参与、企业联动是治水的另一手。王慧中代表说,目前往往只见政府这只手在挥动,却少见社会这只手伸出。
“一个巴掌拍不响”,王慧中代表对记者说,治水是一项综合性环境整治工程,需要各方联动,打出“组合拳”。治水同时也是一场攻坚战,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水环境如何,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一种检验。
当传统的治水模式无法应对新挑战,就需要通过水价政策等改革这个“有形之手”,拨动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让“有形之手”更加有效,让“无形之手”充分施展。朱林森代表建议,通过统一定价,防止单项调整水价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和水价功能抵消的负面影响。同时,实施差别定价,完善阶梯定价。其中,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的征收价格应低于成本价。
“‘两手抓’,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实施‘五水共治’,也应该两手抓。”兰兰委员认为,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出台一系列治水措施,比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准入和环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确保老百姓的用水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规律和社会治理,形成全民治水的生动局面。
拇指要竖得起,四指要收得紧,治水之“拳”才能打得好。唐健宏委员认为,实施“五水共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长远规划,谋定而后动。他举例说: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有的地方因为没有做好规划,没有从长远考虑,导致铺设的污水管道不符合处理污水的要求,不得不返工。原本是一项民生工程,结果却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形象工程。同样,防洪水和排涝水也必须通盘考虑、长远规划。“眼下,由于防洪和排涝设施不到位,造成灾害时有发生,教训很大。因此,要好好规划,尤其是缺水地区,要把排涝和蓄水结合起来,合理规划。”
抓节水,守护资源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是诸如城市水管爆裂的事件屡见不鲜,水资源的流失非常可惜。”王慧中代表指出,治污是“攻”,节水便是“守”。
今年省两会,他带来很多节水的建议,比如,路面洒水车用的都是自来水,建议改用地面水;对于城区一些爆管概率较高的小区,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大力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积极鼓励并推广节水科技,普及家庭节水器,在公建设施中加快推进雨水回收利用,经过初步处理,用于绿化灌溉,路面、公厕的冲洗用水和河道配水……
“我们每节约一吨水,就多出一吨水可用于发展经济;而每浪费一吨水,就多出一吨污水需要处理。浪费水伴生水污染,而节水和减排同时显效。”叶碎高委员建议,除了培养公众良好的用水观念和节水意识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水、减排显得尤为重要。
节水有时需要“金点子”。孙阳代表对记者说,希望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雨污分离的知识,告知下水管道的不同用途,及其因为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危害,提醒广大市民“阳台上的地漏一般不要排污水”、“街上的水箅子接的都是雨水,污物千万别往里面倒”等。同时也可把雨水和污水的管道和井盖分别做成不同的颜色,以便大家识别,并逐步提高节水和环保意识。
来源: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