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学节水 保障粮食安全 纪念第20届“世界水日”第25届“中国水周”
农田水利,攸关粮食安全大事
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陈川
联合国确定2012年3月22日第二十届“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冷暖波动加大、旱涝失衡加剧、气象灾害加重,直接影响农业收成及粮食供给,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水和土地是决定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农业发展依赖于农田的水利化程度。为防御自然灾害侵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田产出水平,需要加强水利事业,已成为世界广泛共识。
在中国,今年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五届“中国水周”,水利部根据国情、水情,提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宣传主题,旨在增强社会对水与粮食关系的认知。全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分布不均、人口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中央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我国水利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4%,占耕地49%的有效灌溉面积生产了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仅占世界7.2%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足以证明, 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田水利攸关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大事。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之策。浙江人民治水患、保生灵,修水利、兴农桑,代代传承,从未懈怠。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构筑起“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农田水利保障体系。水利兴,农业稳、百姓安,回顾浙江粮食生产跨“纲要”超“吨粮”的历程,展望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农田水利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多地少的省情,以及洪涝、台风、干旱灾害交替发生和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的水情,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心腹之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对此,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特别强调指出:要牢牢守住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160亿斤粮食生产总量、55.5亿斤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这三条红线。虽然我省灌溉农业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近80%的耕地已发展为灌溉面积,但工程建设标准偏低,老化失修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旱涝保收能力不足。在人口、耕地、粮食、社会稳定这些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约束下,保障供给的压力很大,迫切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御水旱灾害能力,挖掘粮食增产潜能,以缓解人口和耕地资源比例失调矛盾,适应人口规模增长对粮食产出及农产品供给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省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努力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目标,从而迈入“三化同步”快车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水利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省农田水利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省委、省政府频频推出高强度、超常规的水利工作举措,全省上下掀起了水利建设的新高潮。去年,水利总投资达到273 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24.9%,尤其是冬春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实现新增旱涝保收面积60.6万亩,扩大灌溉面积62.5万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90万亩。然而,各地农田水利发展并不平衡,改变“靠天吃饭”的任务依然艰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田水利政绩不明显,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农田水利的认识,工作强度和推进力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今年,是农田水利大改革、大投入、大发展的关键年,需要全省上下进一步深化认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 ,细化措施,实化工作,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要明确目标,加快标准化建设。按照省政府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加大投入,弥补短板,大力发展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以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2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300万亩,新增固定喷微灌面积100万亩。标准农田区域灌溉保证率达到90%,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90%,旱涝保收面积占基本农田面积从60%提高到70%,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6 提高到0.58以上 。到“十二五”末,全省60%以上有农田水利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各项指标达到农田水利标准化要求。
要突出重点,加快项目实施。按照《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围绕农业“两区”布局,以“缺什么、补什么”原则, 因地制宜采取农田水利工程措施。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项目,全面推动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卡脖子”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实施杭嘉湖两百万亩低洼圩区综合整治,防洪和排涝标准分别达到20年一遇和10年一遇水准,切实提高浙江“粮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开展百万亩喷微灌工程建设,推广地下管道灌溉技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一年一县一示范、三年连成片、五年成规模”的发展规划。
要加大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农田水利投入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有关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定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明确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保护支出不低于20%的政策。明确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规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出管理。
要创新机制,确保长效运行。按照《浙江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以改革求发展,集中精力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项全国试点,不断创新改革思路,深化水利改革。鼓励和推广“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区域化集中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以县(市、区)为单位组建专职项目法人,管理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一事一议”民主管理机制,倡导组建以灌区、圩区等共同受益区为单元的农村水利会,按农村公益事业民主公开程序履行项目法人职责。有序推进流域(区域)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水利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基层水利站标准化建设,建立首席水利员制度,培育村级水利自治组织和农民水务员队伍。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建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确保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狠抓落实,齐心协力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浙江日报



